藝文新聞(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提供)

九○年代的「私有化」浪潮,是「富民」還是「負民」?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代院長張介認為「私有化」仍是未來的趨勢,但強調「私有化過程中惟有適當的經濟體制與管理執行才是成事的關鍵」。

 龍應台文化基金會「思沙龍」今(10)日邀請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代院長張介來台,以「富民?負民?形形色色私有化,紛紛紜紜眾生相」為題發表演講,公共電視台副總經理郭至楨主持,現場近三百位聽眾到場聆聽,現場討論熱烈。

 張介表示,面對公營企業產量不足、產質不佳、所得低於成本、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等問題,到了九○年代後期,以「私有化」為解決途徑成為全球的趨勢,將國營企業所有權轉移、開放市場、公司化以及業務外包,全面推動「私有化」。

 國際組織IMFWorld Bank為了協助某些國家進步、維護經濟體系,以借貸資金為手段,要求公共事務效率低落的貧窮國家引進私人投資和技術管理,進行「貿易自由化」和「國營企業私有化」。張介表示,私有化使資訊更透明,報償和努力成正比也激勵管理人員,脫離政治干預則可以增加管理的靈活,從各項數據顯示,民營化後的公營企業無論在績效、股東收益都大幅成長,也讓政府在短時間內得到豐厚的資金,幫助政府改善財政狀況以及調整支出。

 

但是,「私有化」到底是良方還是毒藥?還在各界的爭論之中。張介引用統計顯示說明,雖有8個非洲國家因為私有化而更加富有,卻另有14個非洲國家因為私有化而更加的貧困。

 

張介引用沃頓商學院的Marshall Meyer教授所說「若想單純依賴改變所有權的形式,任何國家都不能藉以保證改革的成功」,他肯定私有化最終會為多數人帶來共同分享的好處,但在改革過程中由少數人承擔多數甚至全部的代價,使得「眼前立即出現」的社會問題,例如失業、抗議,成為各國以及國際組織推動「私有化」必須馬上面對及克服的難題。

 

主持人郭至楨詢問該如何評估、配套以及監督私有化的機制?自由市場競爭未來是否會有所調整?張介認為,唯有達成有共識的目標,經營目標不再以少數人為主,加強經濟體制、法律合同的規範,「私有化」才會達到更好的效益。

 

面對未來的自由市場競爭,張介認為,我們不能忽略政府這隻「看不見的手」的力量,他以香港為例強調,即使是「小政府、大民間」,也絕對不會忘記「小政府」還是會發揮一定的平衡力量。

 

有民眾認為中國以政府強勢主導民營化,是值得學習的成功案例。張介表示,中國推動私有化是經過長時間、漸進式的演進,跟其他國家「私有化」的成績比較,相對是比較成功的。但是,張介也指出「『好』並不代表『沒問題』」,在私有化過程中所造成的人事、體制等運作上的問題,還是有非常多值得探討與調整的空間。

 

現場幾位大學生對於台灣近幾年推動國營企業民營化、二次金改等政策,造成的社會負面現象提出質疑。張介表示,私有化應該評估市場競爭力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,有些時候,在改革的過程中,有些腐敗的現象會伴隨發生,所以,要克服這樣的問題,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法律制度就更顯重要。

 

張介強調,「改革有『要素特殊性』,不能夠一藥治到底」,他認為,制度和規則的建立需要長時間的演化,制定法律之後,人民該如何面對、適應改變,則需要時間去沉澱。

 

郭至楨總結時提醒在場的青年學生,不管是「私有化」還是其他政府政策,最終都將影響每一個公民,只有加強理解、實際參與,才能夠發揮監督政府、保障權利的實力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m0025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